“挖一下就爆管,再挖又找不到走向”,不少工地都吃過這種啞巴虧。pe管埋下去容易,想再找到卻難,全靠標識留后路。下面5個做法,照做就能讓管道“開口說話”。
1. 管身“身份證”——連續(xù)標識帶
敷設時把印有“燃氣/給水PE管”字樣、箭頭、管徑、埋深的連續(xù)標識帶平整敷于管頂30cm處,接頭搭接不小于20cm,用土壓實不卷曲。日后任何開挖都能第一眼看到警示語,立刻停手。
2. 地下“雷達”——示蹤線
同溝敷設φ1.2mm雙線示蹤線,每隔300cm用絕緣扎帶與管身固定,接頭采用銅管壓接并纏防水膠。線頭引至閥門井,配合管線儀可在地面1秒內(nèi)捕捉到深度≤2m的PE管,誤差不超過10cm。
3. 地面“燈塔”——警示樁
直線段每隔50m、轉(zhuǎn)角、三通、穿越起止點各設1根警示樁,樁頂高出地面50cm,正面朝施工方向,標注“下有PE管 埋深0.8m”及聯(lián)系電話。黃底紅字反光膜,夜間車燈照射300米可見,防止機械盲目進場。
4. 竣工“地圖”——走向圖+坐標
覆土前用RTK采集管道中心線坐標,高程誤差≤5cm,生成CAD+PDF雙版本竣工圖,圖上注明管徑、壓力、埋深、轉(zhuǎn)角坐標。圖紙一式三份:檔案館、業(yè)主、運維各執(zhí)一份,電子檔同步上傳云端,手機掃碼即可調(diào)閱。
5. 未來“鑰匙”——電子標簽
在閥門井或關(guān)鍵節(jié)點埋入RFID耐腐蝕標簽,寫入管徑、材質(zhì)、投運日期、維護記錄。運維人員手持讀寫器貼近地面就能讀取,無需開挖,為后期改造、搶修提供毫秒級數(shù)據(jù)支撐。

做好這5步,PE管從此不再“隱身”。二次開挖成本降低80%,搶修效率提升5倍,工地安全多一道保險,甲方驗收也能一次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