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纜入地,管材先行。MPP管憑借高環(huán)剛度、耐腐蝕、零滲透的優(yōu)勢,已成為市政、電力、軌道交通的“隱形動脈”。但工程完工后卻頻繁出現變形、開裂、拉扁,甚至電纜無法穿線,返工成本動輒百萬。問題并非出在材料,而是施工前沒把八大核心隱患逐條對齊。今天把一線經驗拆給你看,只要按單勾選,就能把質量風險鎖在“搖籃”里。
1. 設計深度不足——“差不多”圖紙埋地雷
很多項目為趕進度,直接套用通用圖,埋深、回填材料、彎曲半徑一律寫“按規(guī)范”。結果現場一開挖,發(fā)現與雨污、燃氣、光纖交叉,只能臨時降標高或繞行,管體出現銳角折彎。正確姿勢:施工前必須拿到加蓋審圖章的“MPP管專項平面圖+縱斷面”,把每段埋深、交叉樁號、彎曲半徑標到厘米級,并與地下管線物探報告逐一對照,發(fā)現沖突立即出設計變更,嚴禁“邊干邊改”。
2. 材料進場驗收流于形式——把“李鬼”當“李逵”
橙色外表相似,卻可能混入低密度PE或回料管,一摔就裂。驗收別只看外觀,按批次抽檢:①尺寸測量,平均內徑、壁厚公差須符合GB/T 19472.1;②稱重對比,同樣長度,摻回料輕5%以上;③烘箱試驗,200℃、30 min,表面無起泡、流掛;④MFR測試,與質保書誤差≤0.3 g/10 min。四張報告齊全才簽字收貨,拒收樣品現場切割報廢,防止“調包”。
3. 存放與搬運野蠻——“太陽暴曬+繩索勒脖”
MPP管長期紫外線照射,表面粉化脆裂;吊裝用鋼絲繩勒出“內傷”,使用時就從刻痕處爆開。標準做法:場地硬化、上方搭遮陽棚,堆放高度≤1.5 m,層間用軟木墊平;吊具選寬幅尼龍帶,單根長度≥6 m,兩點起吊,禁止拋摔、拖拽。工地無棚時,管口用加厚防曬布套密封,避免沙土入內。
4. 溝槽開挖“三不超”——超寬、超深、超坡
為省支護費,部分隊伍把槽底放寬到1.2倍管外徑,結果回填量劇增,壓實度難達標;遇到流沙連夜搶挖,槽底高程一低再低,管體懸空;邊坡放得太陡,塌方才埋管??刂埔c:嚴格按設計坡比放線,槽底寬度=管外徑+2×工作面(一般300 mm),機械挖至距底20 cm改用人工清底;槽底若受水浸泡,立即換填10 cm碎石并夯實,嚴禁淤泥當底基。
5. 基礎與墊層“偷工”——把電纜管當排水管
有人用原土直接當墊層,顆粒尖銳,壓實后呈“點荷載”,管壁局部應力集中。正確流程:鋪15 cm中粗砂墊層→用平板振搗器三遍→環(huán)剛度≥SN24的MPP管方可鋪設;若地質為回填土或淤泥,必須加鋪10 cm碎石+5 cm砂找平,確?!懊嬷巍倍恰包c支撐”。
6. 熱熔對接參數“拍腦袋”——溫度、壓力、冷卻時間全靠猜
常見誤區(qū):加熱板溫度設成280℃趕速度,端面糊化;切換壓力瞬間歸零,形成“冷接縫”;冷卻階段拆掉卡具,焊縫回彈。標準工藝:①加熱板恒溫210±10℃;②銑削后錯邊量<壁厚10%;③加熱壓力0.15 MPa,卷邊高度1~2 mm;④切換時間<6 s;⑤冷卻壓力0.05 MPa,保持時間≥壁厚(mm)×1 min。每道焊口編號,打印參數記錄,第三方抽檢做“剝離試驗”,脆斷視為不合格,整段切除重焊。
7. 回填與壓實“分層失蹤”——一次填到頂,壓路機直接上
大石塊砸在管頂,瞬間局部沖擊超過環(huán)剛度數倍;單側回填高差大,管體側向位移。規(guī)范動作:管頂30 cm以內用中粗砂回填,粒徑≤10 mm,人工對稱分層夯實,每層厚20 cm,壓實度≥95%;30 cm以上才可用原土,但最大塊徑≤32 cm,壓路機噸位≤8 t,嚴禁振動檔。每回填50 m做一次環(huán)柔度復檢,垂直變形>3%立即停工返修。
8. 竣工檢測“走過場”——只量長度,不做內窺
電纜穿管前不做內窺,拉線時才發(fā)現焊縫內翻邊、砂漿瘤、甚至死彎。必檢清單:①CCTV內窺,全程錄像,發(fā)現縮徑>5%立即切除;②通棒試驗,使用Φ90%管內徑的剛性通棒,全程無卡滯;③靜載試驗,空管狀態(tài)下0.1 MPa水壓15 min無滲漏;④竣工圖用“樁號+坐標”雙標注,方便后期運維。資料一式三份,電子檔同步上傳城建平臺,避免“挖一次馬路找一次管”。
結尾再提醒一次:MPP管不是“埋下去就完事”,而是“系統(tǒng)活”。把八大核心問題寫進技術交底,讓設計、材料、施工、檢測四方簽字確認,誰簽字誰負責,才能真正實現“一次成優(yōu),終身免維護”。
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