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導向儀又飄了,管子跑歪兩米,甲方當場發(fā)飆!”——如果你也在非開挖工地被這句話嚇出一身冷汗,今天這篇實操課就是為你寫的。別急著換儀器,90%的偏差都是校準和數(shù)據(jù)讀錯造成的。下面把PE拖拉管頂管全過程拆成三步,照做就行。
一、開工前:30秒完成校準,別讓“零誤差”輸在起點
1. 把探頭放到無磁區(qū)——遠離挖掘機、鋼筋、高壓線,至少3米。
2. 水平旋轉(zhuǎn)探桿360°,看導向儀俯仰角跳動范圍≤±0.2°,否則重新標定磁補償。
3. 記錄當前地磁傾角與偏角,輸入儀器“基準校準”欄,確認“零誤差”燈常亮再下管。這一步省掉,后面每十米就會累積10厘米以上偏移,回拖時想糾偏幾乎不可能。
二、鉆進中:每3米停一次,只看3個核心數(shù)據(jù)
深度、傾角、面向角——別的參數(shù)都是陪跑。
① 深度:用地面接收器十字線對準探桿標記,讀數(shù)與鉆機深度尺互檢,差值>5厘米立即復測。
② 傾角:如果設(shè)計軌跡-2°,儀器顯示-1.6°,別急著調(diào),先確認探桿是否完全靜止;泥漿泵壓力突變也會讓傾角飄0.3°。
③ 面向角:面向角跳動超過±5°,大概率是探桿內(nèi)部電纜松動,停機緊固后再測,否則后續(xù)左右偏差會指數(shù)級放大。
把這三項寫在防水記錄紙上,別迷信儀器內(nèi)存,現(xiàn)場手機沒信號時,紙張才是“黑匣子”。
三、回拖前:用“軌跡曲線圖”提前算好補償
把記錄紙數(shù)據(jù)導入Excel,深度做Y軸,樁號做X軸,畫出兩條線:設(shè)計軌跡、實際軌跡。
肉眼就能看出哪個樁號開始“飄”,飄得早,回拖時提前0.5米就開始反向糾偏;飄得晚,到洞口前3米再硬拉,pe管彈性還能吃得住。
記?。篜E拖拉管橫向允許彎曲半徑≥50D(D為管外徑),縱向允許彎曲半徑≥100D,超出這個范圍,就算定向儀讀得再準,管子也會“記憶性”回彈,出土口還是歪。
四、現(xiàn)場彩蛋:兩個讓數(shù)據(jù)瞬間靠譜的小動作
1. 泥漿里加0.1%玻璃微珠,探桿信號強度立刻提升15%,接收器能在鋼筋籠旁邊穩(wěn)穩(wěn)鎖定。
2. 每次換鉆桿前,把探桿抽回1米,再重新下鉆,儀器會自動二次校準,消除鉆桿磁化累積誤差,免費又高效。
五、收尾:甲方簽字前,再跑一遍“三點復測”
出口、入口、中間最深點,把導向儀讀數(shù)、地面接收器讀數(shù)、鋼尺實測深度三方對比,誤差≤2厘米,直接讓甲方在驗收單上寫“軌跡合格”,免得日后扯皮。
把以上步驟打印出來貼在鉆機操作室,照表打鉤,哪怕第一次上手,也能把PE拖拉管頂管誤差控制在1%以內(nèi)。導向儀不神秘,神秘的是有人愿意把每一步做到位。今晚下夜班,你也能安心擼串,不再被“跑管”噩夢嚇醒。
.jpg)